目錄

科學家研發眼鏡蛇毒新解藥 用基因技術更廣譜成本更低

【本報悉尼訊】眼鏡蛇襲擊就算不致命,其劇毒也會侵蝕人體,導致組織壞死,常需截肢,每年會影響成千上萬人。

不過,悉尼大學科學家現已研發出針對眼鏡蛇毒的新解藥,此前他們還成功開發了治箱式水母蜇傷及死帽菇中毒的療法。

前加拿大功能基因組學專家尼利教授正採用前沿基因編輯技術CRISPR,精准識別毒液攻擊人體的哪些特定基因,致力於研發廣譜毒液解毒劑。其團隊通過CRISPR技術剪切出數千個人類細胞的基因,再加入毒液,觀察細胞存活情況,以揭示毒液與基因相互作用的機制,這有望為未來十年內開發出保護人們免受本地危險動物傷害的解毒劑奠定基礎。

尼利實驗室博士生Tian Du說,其團隊是在全基因組層面開展的研究,他們發現廂式水母毒液需膽固醇才能生效,於是利用降膽固醇藥物製成解毒劑;死帽菇毒素則針對特定酶,而這種酶可用綠色醫用染料阻斷,從而提供了一種潛在的低成本療法。不過眼鏡蛇是一項獨特的挑戰,大多數蛇毒針對心臟或神經系統。但許多眼鏡蛇毒液還含有攻擊皮膚和肌肉的毒素,會導致組織壞死,目前的抗蛇毒血清無法治療這種情況。

CRISPR的研究工作發現,眼鏡蛇毒附著在細胞表面製造糖分子的蛋白質和酶上。有了這些知識,研究人員確定了一種與這些酶具有相似結構的分子:一種名為肝素的廉價、常見血液稀釋藥物。

Tian Du表示,給細胞注射大量肝素作為毒液的誘餌似乎可以挽救細胞。在動物試驗中,肝素也阻止了細胞壞死。

不過,在眼鏡蛇解毒劑成為現實之前,需要進行耗資 1000 萬的人體試驗。

每年有138,000人死於蛇咬傷,還有400,000人受傷,現有解毒劑源自19世紀技術,通過向馬羊注射毒液後提取其血液抗體,成本高昂,亞洲和非洲高危地區民眾亟需更經濟的替代品。

尼利稱,其團隊研發的方法有望廣泛適用於多種毒液,同時機構也正研發針對蝰蛇、藍瓶僧帽水母和澳洲黑蛇的新解毒劑。(王傑)

分享 / Share :

Breaking News

Related news

Enable Notifications OK No thanks
On which category would you like to rece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