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悉尼訊】薩米回憶說,曾經她由於害怕惹怒哥哥而經常獨自待在房間裡,鎖上門,哥哥通常會從大喊大叫等言語辱罵開始,然後升級為破壞財產,有時她或她的母親還會受到人身攻擊,這種行為在她哥哥(只比她大 18 個月)大約八、九歲的時候就已經開始。
薩米說,她和媽媽多次報警,最後她對媽媽說,要麼哥哥離開,要麼她離開,媽媽最終同意將哥哥趕出家門,她聽說哥哥隨後變得無家可歸並開始吸毒,她最近沒有和哥哥有任何聯繫,也不認為哥哥會變好,甚至已經不再把他當哥哥,就當他已經死了。
薩米的經歷並不罕見,澳洲國立大學家庭暴力研究員博克索爾說, 兄弟姐妹間的家庭暴力比許多人想像的更為普遍,一些國際估計表明,這是家庭內部發生的最常見的家庭暴力形式,但是儘管如此,民眾對這種形式的暴力如何影響澳洲年輕人的了解還遠遠不夠。
博克索爾說,對於兄弟姐妹之間的什麼情況算暴力,什麼算普通的競爭和衝突,實際上沒有非常明確的界限,我們真的不知道它的流行程度,但懷疑它在家庭中非常非常普遍。
博克索爾博士和兩位同事決定通過對年輕人進行調查來進行研究,他們將兄弟姊妹暴力定義為持續而非偶發的、意圖施加控制並對受害者產生負面影響的行為。
研究顯示,情感虐待是年輕人經歷過的最常見的兄弟姐妹暴力形式,比如詆毀辱罵,稱其毫無價值,挑戰其性別認同和性認同等,超過70%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曾經歷過這種行為。
身體虐待也很常見,近65%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曾被推擠、毆打或財產受損,約14%的受訪者曾經歷過被兄弟姊妹非致命的勒死經驗。
研究還發現,受害者和施暴者之間並沒有明確的界限,近五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既是兄弟姊妹暴力的受害者,也是施暴者。
博克索爾說,這反映了使用暴力的家庭中複雜的家庭動態,很多這些行為都是通過原生家庭習得的,可能還是代際間的。
曾經歷或實施兄弟姊妹暴力的調查受訪者中有九成表示,他們目睹或經歷過與其他家庭成員的家庭暴力。
研究人員表示,兄弟姊妹家庭暴力的性別差異並不像其他形式的家庭暴力那麼明顯,家庭成員和臨床醫生常常低估並最小化這些影響,他們會認為這只是兄弟姐妹競爭的一種形式。
澳洲關係協會新州分會行政總裁肖說,兄弟姐妹的虐待會帶來與其他人的虐待不同的「背叛感」。發生虐待行為時,你會感到非常孤獨,施暴者或其他家庭成員會將這些虐待行為視為「粗暴行為」或競爭,或者孩子會「長大」的經歷,會為自己的行為找藉口,並拒絕讓受害者承認虐待行為。
博克索爾博士表示,童年經歷虐待可能會導致成年後功能失調或虐待關係正常化,這就是為什麼受害者通常會在長大後再次受害。(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