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後語》中有這樣一段對話——子禽問墨子「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蝦蟆、蛙黽,日夜恆鳴,口乾舌擗,然而不聽。今觀晨雞,時夜而鳴,天下振動。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時也。」
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多說話不如少說話,說話要恰當無誤,千萬不要花言巧語。
清代畫家鄭板橋有詩說:「冗繁削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英國人波普則說:「說話就如樹葉,在樹葉太茂盛的地方,很難見到智慧的果實。」當今的語言大師們則認為言不再多達意則靈,可見用最少的字句包含盡量多的內容是說話水平的最好體現,滔滔不絕,出口成章固然難得,而善於概括一語中的更為難得。
人們在交流思想、介紹情況、陳述觀點、發表見解時,為了能夠讓對方很快瞭解自己的說話意圖,領會要領,往往使用高度概括、濃烈的語言提綱挈領的,把問題的本質特徵表達出來,也達到一語中的、以少勝多的效果。
不少領袖人物都具有這種能力,他們善於高屋建瓴的把握形式,抓住問題的癥結,而且還能夠用準確精當的語言加以概括表達,這個作用和影響非同一般。美國第16任總統林肯再一次視察途中跟同船的船員們握手時有一位工人。卻縮著手,面對總統靦腆的說:「總統先生,我的手太髒了。」林肯聽完之後笑了一笑說:「把手伸過來,你的手是為聯邦加煤弄黑的。」短短一句話,聽上去極為平凡,但卻是高度的概括,充滿了人情味。
言不在多達意則靈。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禍從口出,沉默是金。孔子說:」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君子說話要謹慎而行動要敏捷。
《小窗幽記》有這樣四句話:「少言語以為貴,多著述以當富,載清名以當車,咀英華以當肉。」意思是說,把少說話當作貴,把多著書立說作為富有,把好的名聲當作車,把品讀好文章當作吃肉。 古人強調做人要少說多做是有道理的。人有一張嘴,除了用來吃飯就是用來講話的。一個人喜歡講話了,就會將說話成為一種癮,有的人就是如此,不講話就過不得,話講多了就會搬弄是非,就會論東家長,說李家短,成了一個長嘴婆,言多必雜,一個人話說多了,往往會「傷人」。同時一個人喜歡說了,就會光圖嘴巴上的快樂,喜歡動嘴就不會動手了,成了一個嘴上前、事上後的人。 常言道:「言多必失」。做人說話要慎言,就是說話時要動腦子,只有少說為佳,話多了就會信口雌黃,就容易說錯話。古人「少言語以當貴,多著述為以當富」,是很有道理的,更是人生哲理和智慧。 古人云:「是話有因,是草有根,一言不忠,千言無用」。做人說話一定要慎言,慎言最好的方法就是少說多做,以做代說。一個人只有養成了少說多做的好習慣,更能使自己的人生容易成才。
多做做些什麼呢?可以著書立說;可以學習業務技能;可以樂在書畫琴棋之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狀元不是說出來的,更不是吹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幹出來的。 奢者好動,儉者好靜。做人只要能夠少說多做,就容易獲得成功。
言宜慎
分享 / 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