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悉尼訊】根據市場研究機構McCrindle最近的報告,五分之四澳人向慈善機構捐款,2023 年,非營利組織收到了130億元的捐款和遺贈,還有估計有400萬澳人貢獻了自己的時間。
現在,澳洲的慈善行業競爭異常激烈。全國有60,572個註冊慈善機構,大約每439 人就有一個慈善機構,由於政府對慈善機構的資助減少,加上生活成本已經影響慈善機構,支出成長超過了收入成長,捐贈率下降了,他們必須更加努力吸引更多人捐款。
報告發現,45%的受訪者表示,生活成本和住房壓力對他們的捐贈能力產生了負面影響。
近年來,慈善機構最忠誠的捐贈者嬰兒潮一代和沈默的一代正在老去,而而在生活成本危機中,年輕捐款者變得越來越難以被接觸,人們擔心缺口將無法填補。
研究顯示,澳洲老年人是慈善部門大部分收入的來源,年齡越大,捐贈的可能性就越大,捐贈金額通常也更多。
募款顧問公司The Data Collective總監威爾森說, 原因相當簡單,55 歲以上的人已經還清了抵押貸款,孩子正在考慮搬出家,經濟狀況良好。
澳洲籌款研究所行政總裁拉斯科布說,慈善機構除了繼續吸引傳統的老年捐贈者外,也不能忽視年輕澳人,必須對未來收入進行投資,讓年輕捐助者參與慈善事業,對這兩個群體需要採取截然不同的方法。年輕的捐贈者確實有志慈善事業,對世界事務也非常感興趣,會將行動和價值觀結合,希望確保自己的錢能產生真正重大的影響。
根據籌款諮詢公司More Strategy的報告,年輕的捐助者更有可能自願投入時間或參與籌款活動。
拉斯科布說,大多數年輕的捐贈者更喜歡零星向規模較小的慈善機構捐款,或在GoFundMe等平台上發起呼籲,他們的父母和祖父母則大多捐贈給成熟的慈善機構,並且具有定期捐贈的心態。
幾十年來,慈善部門一直依賴郵件、電話和面對面互動,例如敲門或購物中心的攤位,這些方法已被證明對老年人口有效。不過這些措施不太可能對更年輕群體起作用,她們害怕在商場向自己討錢的人,會盡一切努力避開,對推銷電話的態度也是如此。
更多策略研究的統計數據也證實,年輕澳人「不太可能」參與慈善機構的郵件或電話行銷,對社群媒體廣告的反應則要好得多。
拉斯科布女士表示,這意味著慈善機構必須以不同的方式與未來的捐贈者建立聯繫,必須開始思考真正符合Z世代價值觀和原則的事業。(子力)